近日,学院马列教研室组织开展“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建设”主题教研活动。学院的一线教师与教学管理员围绕评估指标科学性、反馈机制实效性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,为优化课程教学闭环管理注入新动能。
一、聚焦评估现状,明确机制建设痛点
活动伊始,教研室主任冯春艳指出,《概论》课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核心载体,其教学效果评估的精准性直接影响教学目标达成与学生能力培养。当前,课程评估体系存在三大突出问题:一是维度单一化;二是反馈滞后化;三是结果低效化。她强调,需要通过系统性改革构建“评估—反馈—改进”的良性循环机制,实现从“教为中心”到“学为中心”的评价转型,让评估成为撬动教学质量提升的支点。
二、多维研讨破题,创新评估反馈路径
在研讨环节,教师们结合教学实践展开头脑风暴,围绕评估体系立体化、反馈机制动态化、结果应用实效化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。教师林洁提出,评估指标需打破“知识本位”局限,构建“知识掌握—能力迁移—价值养成”三位一体的评估框架。可将党的创新理论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等融入评估内容,如结合“新发展理念”设计乡村振兴案例分析题,实现“评知识”与“育新人”的深度融合。
教师潘婷针对反馈机制滞后问题,提出要在“全程贯通”的动态改进思路,例如在讲解“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”时,根据即时反馈发现学生对“效率与公平关系”理解存在误区,教师当场补充深圳先行示范区分配制度改革案例进行重点解析;期末结合多维度数据形成《学情发展白皮书》,系统分析学生在“理论认知—能力迁移—价值养成”链条上的进阶轨迹,为后续教学策略调整提供精准数据画像等等。
教师王梦真聚焦评估结果转化难题,提出“教师发展—学生成长”双向赋能模式:在教师层面,建立“评估数据—教学反思”挂钩机制;在学生层面,开设“能力提升工作坊”,通过小组研讨、模拟实践等形式强化薄弱环节。
研讨会提出试点“评估结果可视化平台”,学生可实时查看个人能力成长曲线,教师可动态调取数据调整分组教学策略,实现“精准教”与“个性学”的有机统一。
三、共识凝聚未来,推动教学管理升级
经过充分研讨,活动形成四项具有操作性的落地计划:一是启动“标准研发行动”,组建由教研室主任牵头、骨干教师参与的评估指标研发小组,结合最新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,6月底前完成《〈概论〉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标准细则(2025版)》修订,明确各维度评分权重与观测点,例如将“价值塑造”维度权重提升至30%,并细化“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性”“理论联系实际能力”等具体观测指标;二是推进“平台搭建行动”,与学校信息化中心合作开发“教学效果大数据分析平台”,暑假期间上线运行,该平台将集成课堂答题、作业提交、实践活动等多源数据,通过智能算法实时生成教学质量分析报告,实现教学过程动态监测与预警;三是实施“能力提升行动”,7月组织“评估数据解读与教学应用”专题培训,通过典型案例剖析、平台模拟操作等环节,提升教师运用数据改进教学的能力,特别针对青年教师开展一对一指导;四是完善“机制保障行动”,建立“学生—教师—学院”三级反馈响应制度,明确学生反馈问题需在48小时内受理、重大教学改进建议需在两周内形成实施方案,并将反馈处理效率纳入教师考核体系,确保机制运行高效畅通。
最后,冯主任强调,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建设是落实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”教育理念的关键环节。未来,学院将以此次教研为契机,推动评估体系从“标准化考核”向“发展性评价”转型,让评估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“监测仪”,更成为师生成长的“导航仪”。
撰稿人:秦继发
版权所有: 山东现代学院-马克思主义学院
Copyright 2018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
鲁ICP备13013327号-2
技术支持:山东三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